韩寒<一座城池>他想表达一种什么东西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5:48:39
看看,觉得很棒,但就是不知道他想表达些什么.

我觉得韩寒的这本书依旧是批判,批判的是社会。
“一座城池”,围住了“我”,我们谁也出不去。这“城池”,就是在文章后面写的“我”始终走不出去的那片森林。也就是现在的“社会”,这个社会有无限的阴暗面。这些阴暗面在“城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开始看爆炸的人群,收费奇高的酒店,殴打顾客却放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日本料理店,puma等名牌的仿制品,中奖后玩文字游戏把奖金缩小十倍的工作人员,梦中抓住买了电视的“我”的那些以公谋私的警察,给健叔看病的医生,朴实单纯的同桌最终跳楼,在大荣公寓下的店铺着火时救火的老太太遭到人的鄙夷以及消防员说的话,呼唤和平友爱的行为艺术家阿雄被人们冷嘲热讽,“我”曾经在上海交的女友以及工业大学里的三个妹妹(不含永久妹妹)的拜金爱情观,路面结冰后在桥下欢欣鼓舞的人们和吊车师傅,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阴暗。而且涉及各个领域。
文章的最后是高潮,“城市”失火(社会的矛盾到达顶峰),所有人不是想着逃命,而是去看热脑、去抢劫。奔跑的只有两个人,“我”和永久妹妹,这两个人是韩寒塑造的两个还算正派的人物,但是就算是正派,“我”依旧曾经玩弄过C的感情。另外一个正面人物是那个最早给他们免费提供住房的老太太,但是在最后“我”却担心她是不是要去烧掉对面的旅馆。
232页那首歌,我觉得是配合文章来说的,是想唤醒“城池”(社会)中麻木的人们。
文章的结尾,奔跑的“我”和永久妹妹,还是不得不掉头,跟着左前方的车队回到那座“城池”,谁也跑不掉。

文章中还有一些唯心哲学(p47),文艺审美学(p176),这两点还是有一点点向中国教育示威的样子哦。

当然,文学本身就存在着“意图谬误”,就是说作者的本意与一切读者之间存在着误差。每个人对文章的解读都不一样。所以我只能说这是我理解的“一座城池”,他在别人心理肯定是“另一座城池”。

我还是最喜欢《长安乱》。韩寒的书都是写得真正的生活,生活本来就很简单。

他的书不好看,或许是我看不懂吧,在里面看不到趣味性,看过后仍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反映现实生活

无聊的生活啊